4月9日下午,蒙古学学院社会学系在崇文楼B228教室组织召开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”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题研讨会。本次会议由系主任青春主持,学院全体教师以及相关院系部分教师参会。
会议依托2024年新增专业申报的实践经验,紧密结合国家非遗保护战略新要求和行业发展新趋势,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系统优化。研讨重点聚焦三大核心模块:一是课程建设方面,拟增设“蒙古族民俗实践”“文旅融合创意策划”等特色课程模块,构建“基础理论—田野实践—数字应用”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,特邀非遗传承人参与课程设计,确保教学内容与活态传承需求深度对接;二是实践教学方面,深化“校地合作”育人模式,与内蒙古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共建实践基地,设立非遗项目工作坊,创新“双导师制”,遴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与学术导师共同指导,强化学生非遗项目策划、数字化建档等实操能力培养;三是培养规格方面,明确“一专多能”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,要求毕业生系统掌握民族志撰写、非遗数字化记录、文旅产品开发等核心技术,具备在文旅部门、博物馆、非遗产业基地等开展项目申报、活态传承、文旅创新等工作的综合能力,增设非遗衍生品设计作为毕业考核创新点。学院领导班子成员表示,后续将依据专家评审意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持续优化,全力推动非遗保护专业建设。
通过本次研讨,学院进一步明确了“扎根北疆文化、服务国家战略”的办学方向,将为新时代非遗保护事业注入专业育人新动能,开创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范式。
